向西,向西
——藏北工作纪实
康伟斌
前言——时代背景
1进藏途中轶事
2那曲办事处见闻
3进入无人区--羌塘高原趣闻
4初到矿区
5民工遇险
6改则县买菜
7几个矿老板
8村长一家人
9溜槽,民工与金子
10矿区逸闻趣事一二三
10.1饮水问题
10.2中秋慰问与聚餐
10.3发电机与回民餐厅的那些事
11留守人员与大篷车—收队神器
前言——时代背景
上世纪90年代末,地勘行业面临巨大的经济危机,省内公益性地勘项目锐减,大量地矿职工下岗,就业困难,经济收入几乎陷入绝境。面临这一困境,一批有远见,有胆识,不怕困难,勇于开拓,迎难而上的河南地矿人,把目光投向了祖国的大西北,由于地域辽阔,那里还有大量的地质工作空白区。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下,向西,向西,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。我们河南地矿人,素有“三光荣,四特别”的战斗精神,在新时代的召唤下,一批又一批的地矿人,迈开了坚定的步伐,向着祖国的西部边疆,前进,前进……
1进藏途中轶事
内地人上西藏,必过的一关就是高原反应。战胜不了它,一切都白搭。单位里除了少数有过藏区工作经验的人员外,大部分职工对自己能否克服高反,都有一定的心理阴影。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,除了政治动员,提升大家战胜困难的信心,还从物资、药品、医务人员、车辆、氧气,高原野外工作安全知识培训,后勤供应等方面提供了多重保障,使出队职工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。
春节过后,阳春三月已经到来,野外出队的日子,终于到来了。
单位组织了大大小小共计19辆野外用车,组成了一只庞大的车队,在副队级领导边总的带领下,在市委领导的祝贺声中,在全体职工家属敲锣打鼓的欢送声中,车队终于出发了。
由于同行的车辆较多,为了安全起见,带队领导边总和车队冯队长规定,车辆行驶速度不能高于60迈,不能开快车,每3辆车组成一个小组,互相照应,向一个个目的地进发。我作为一名随队医生,担负大家的医疗保障工作,在18号安全保障车里,同行的有技术负责史工,车辆维修工范技师,还有司机占师傅,大家彼此都很熟悉,只有我刚刚毕业没几年,是个新人,和大家相处的很和谐。车队在规定好的路线上,按部就班地向西行进,从平顶山大队部出发后,沿宁洛高速到洛阳后,转连霍高速,第一站来到了三门峡市。
天色已晚,夜间行车不安全,车队决定就近找宾馆休息。
坐了一天的车,大家都比较疲劳了。晚饭过后,洗了热水澡,一身的疲劳,顿时缓解了不少。年龄偏大的同志,早早上床休息了,年轻人的体力和精力还是旺盛的多,三三五五的聚到一起,喝起了啤酒,吹起了牛,话题自然离不开女人和斗嘴那些事,“这一走,又是大半年不在家,能带上老婆一起去就好了”,“净想美事,老婆也出来了,孩子谁管呢”,“家里总要有人去照顾,要奋斗就会有牺牲,甘蔗没有两头甜,还想挣钱,还想老婆孩子热炕头,难啊”,牢骚话毕竟是牢骚话,发发也就完了,大家谁也不会太在意。几杯啤酒下肚后,大家也就释怀了,拿出来扑克牌,斗地主,面三家,升级,扑克大战开始了,几圈牌甩过后,疲劳也一扫而光,“早点休息了,明天一早还要早点赶路,晚上有美女打骚扰电话,别乱接啊”, 在领导的几声吆喝过后,大家嘻嘻哈哈的打岔后,牌场散了,夜也静了。明天太阳照常升起,路还要一直向西……
车队在西安停留期间,晚上我们几个人相约去吃羊肉泡馍,碗端上来的时候,我们都惊住了,河南人的话说,“老天爷啊,这也太实惠了吧,一人一份,根本吃不完,哎,这就是西安,好得很。”在老城墙上,走一走,看一看西安的夜景,真的挺美的。
经过几天的行程,车队终于到达了青海省的格尔木市,这里是进藏必经的交通要道,海拔2800多米,具有典型的高原气候,是进入高原地区最合适的缓冲区,在这里经过几天适应性高原生活锻炼,是很有必要的,否则直接进入高海拔地区,人员的高原反应会非常剧烈,头疼,恶心,呕吐,心慌,浑身无力,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,那罪可真是不好受。
在这里休整期间,有几位职工身体出现了不适症状。司机李师傅虽然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,身体一直不错,但是没有注意天气变化,没有及时增添衣物,受了凉,出现了发热、咳嗽、流涕、上呼吸道感染症状,还伴有心慌、胸闷,初步诊断上感,给予抗炎,抗病毒,输液及对症处理,经过几天的休息,治疗,病情稳定,没有继发高原病;物资采购的谢经理,连日忙于物资采购,托运,没有休息好,免疫力下降,引起了感冒,咳嗽,吃了两天药后,病情不见好转,在晚上休息时间,在宾馆房间内给予打针,输液治疗,及时控制了病情,身体很快恢复了健康。还有其他十几位同志,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不适,都及时给予对症治疗,稳定了职工的情绪。在经过十几天的身体和物资准备之后,车队向着目的地大本营—那曲办事处继续前进,在格尔木到那曲的旅程中,最难的就是要翻越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。我们的车队是在夜里11点多到达垭口的,晚上虽然看不到外面的境况,但是身体却有了明显的感觉,就像在桑拿浴蒸房里呆的太久了,呼吸变得很困难,张着嘴,却吸不进空气,心慌得不能行,大脑一片空白,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坐不住了,只往座椅下面滑下去,一身的冷汗,这是身体虚脱的表现,理智告诉我,要尽快离开这里,我轻声告诉司机占师傅:“我感觉自己要休克了,不要停留,赶快离开这里。”占师傅说:不要太紧张了,放松一点,不行就吸点氧气,很快就到安多县了。后来,占师傅说,我们身体不适的时候,正是通过垭口的地方,他开车时,车灯的光反射到界碑,他看到了。老天保佑,我们终于度过了这一劫。再往下去的路,海拔不断下降,就好多了,从心理上也感觉,轻松了一些。
2那曲办事处见闻
天色渐明,东方露出了鱼肚白,迎着微弱的星光,那曲,我们来了。
那曲地区,海拔4507米,是整个藏北高原环境最恶劣的地区之一,高寒缺氧,气候干燥,全年大风日100多天。在这里,看到人走路,都是慢慢腾腾的,好像没睡醒一样。真实的情况是,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内地的70%多一点。不干活,连走路多一点,人都觉得累得慌,更别说干别的了。
办事处是我们租赁的一个大院子,面积不小,有二十多间房子,还有几个车间,几个库房,交通也算方便。车队到了之后,大家都慢慢从车上下来了。经过短暂的休息之后,早饭做好了,简单的吃过早饭,大家的精神和起色都恢复了一些。面色也不那么难看了。厨师候师傅是个四十多岁的四川女人,长得白白净净,对人特别热情,只是说话有点口音,有时让人听不清她的话。作为厨师,她老是关心别人问,“饭,够吃了吗,”大家回答,够吃了,够吃了。隔壁老王常和她开玩笑说,候师傅,你咋老骂人啊,老说;饭,狗吃了。每当这时候,侯师傅就骂他,老王,你真不是好人,下次让狗和你一起吃。其他人听到这些,也就会意的都笑了。老王还回敬她呢,你也陪着一块吃,同吃,同吃,大家笑得更厉害了。
经过一个多星期的休养和物资调配,不同项目的人员,各自将要奔向自己的工作区,办事处这几天异常忙碌。我把随车带来的药品,分类打包,分一些到其他分队的职工手里,以备不时之需。我们要去的地方,是一个砂金矿区,在尼玛县中仓乡,是祖国最西端的一个县,距离办事处还有1000多公里,因为路况差,进出一趟极不容易,需要好几天,因此在进矿区之前,大家免不了上街采购一些日常用品,有条件的话,能上街到浴池洗个热水澡。在那里发现了公开的秘密,澡堂外面有一群女青年在那里排队等候,据说是给客人提供伴浴服务啥的,明码标价,生意还特别火,一直供不应求。
3进入无人区--羌塘高原趣闻
一切就绪,进矿区的日子到了。
沿着301省道,一路向西,向着班戈县进发,沿途是一望无际的羌塘大草原。4月底的时候,草还没有返青,路上极少见到车辆及行人,我们一行几辆车,畅通无阻,祖国的大西北太大了。来到这里,才能真正体会到“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”的感觉。若不是沿途荡起来的风沙,把人呛得难以呼吸,车窗外的塞外风光,还是很能激发人的诗情画意的。一首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诗句,道出了此时此刻的风景。
我们乘坐的北京8座吉普车,在这高原缺氧的环境中,频频出现故障。一会开锅了,一会缸不工作了,动力明显不足,把司机卫师傅气的直骂,这辆破车,谁开谁倒霉,一路上净给人掉链子。有一辆车的火花塞出了问题,启动困难,发动机运转不平稳,动力下降,需要用火烧一下。我们只好一边走,一边注意寻找路旁附近藏民的帐篷。真不容易,看到河边有一户牧民帐篷。驱车过去后,里面还真有人,是位50多岁的老妇人。我们讲述了自己的请求,用一下她家的火炉子。老太太听不懂我们的话,比划了老半天,指一指烧饭用的炉子,最终明白了我们的意思,答应给我们用炉子,但是她一直在说,1CC,1CC。开始我们也糊涂了,以为她想要点钱,给她钱,给多少她也不要,就是要1CC,1CC,最后她拿出来一个玻璃瓶,指了指汽油桶,我们才明白她的意思,是想要一点汽油,可能是用于引火方便吧,我们也就答应了。并告诉她,这个有危险性,一次只能用一点点,用多了火太大,不安全。老太太拿到1CC后,高兴的直笑,又忙着给我们冲酥油茶,可惜的是,大家服不住那个味,有些人不愿意喝。我们有几个同志也能喝一两杯,看到我们喝了她的酥油茶,老太太高兴的很。这茶确实挺好的,喝了以后喉咙也滋润了,也不上火了。不过后来听给我们押送油罐车的人说,还是出事故了,老太太的帐篷失火了,被火烧了,据说是在给牛粪引火时,倒上去的汽油多了,哄的一声过后,就那个啥啥了……
4初到矿区
我们的生活区海拔4600多米,在一个山坳里。周围都是转圈的小山包,像一个簸箕一样,把我们居住的10几个帐篷,围在山谷里。工作区距离驻地有100多米,包括溜槽、围坝、采矿区和发电机房及各种工程车辆。砂金矿的淘金原理很简单,主要是各种机械设备要配合好,互相协作好,才有可能出好结果,但也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存在。每天的工程量基本都差不多,人工和油料的消耗都一样,但是金矿品位分布的不均匀,直接导致每天的收益相差非常大。
矿上人员都到齐时,有将近40多个人,除了几个管理人员和厨师外,几乎都是车辆和工程机械的司机,另外还有几个土族的民工。附近还有大大小小10几个矿老板,都在这一条沟里采金。在采金旺季的时候,整条沟里有好几百人,几乎成了一个小社会了。
人多了以后,其他的生意也出现了。有开商店的,开茶馆的,开饭店的,开歌厅的,开澡堂的,五花八门的,都出现了,没多久,整条沟都热闹起来了。
5民工遇险
就在我们到达矿区后不久的一天傍晚,其他矿老板的一辆拉着物资和民工的带棚布的康明斯货车,也来了。天色已经暗了下来,尽管货车的大灯早已打开,但在这里,根本就没有明确的行车道,只是拉矿的车走过了,也就被当成了路,因此路况并不是太好。也许是司机长途行车疲劳驾驶吧,也许是路况不太好吧,也许是货车客货混装超重了吧,总之有人发现,大货车偏离了行车道,侧滑到了路边的沟里了,整个车身已经平翻了。没多久,就听到有人喊;“车翻了,快救人啊”,听到呼喊声后,帐篷里的人,都陆陆续续的出来了,大家都朝着有车灯的地方跑去。车头前蹲着两个回民模样的人,好像也受了伤,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,嘴里面嘟嘟囔囔的,听不清说的什么,好像是说,司机跑了,快救人。从车厢里传出来一片呻吟声,救人啊,里面有人被压住了,动不了啦。因为有篷布绑在车厢上,里面的人员和货物以及车厢里拉的散装煤,一股脑都被反压过来了,从外面拉被压住的人,并不容易。因为这里是高原缺氧,人被闷在封闭的空间里,就更容易出危险,尽快把人从车里拉出来,是最紧要的。坐在大篷车尾部地方的人,因为翻车,有几个被甩了出来。但是,受了伤,几乎动不了了。我们有几个职工用小刀把篷布划了几个大口子,使救援的速度快了起来,里面的人被一个一个拉出来了。前前后后有20多个,总共用了不到10几分钟,车厢里的人都被拉到了外面。伤员们横七竖八的躺了一地,不幸的是,有4个年龄偏大的民工因为窒息缺氧,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,呼吸心跳都停止了,已经失去了被抢救的机会。有亲人和亲戚在场的,都哭成了一片。还有4,5个人,情况也比较严重,虽然有呼吸心跳,但是已经意识模糊,呼叫不应了。其他大部分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外伤,基本都能生活自理。我作为医生,经过初步诊断和伤情鉴别后,招呼大家把病情危重的几个人,抬进了医疗点的帐篷里,给予清理呼吸道,吸氧,强心利尿处理,抗炎输液对症治疗,经过及时有效治疗后,几个重伤员的病情明显得到了控制,逐渐恢复了健康。其他有伤痛的民工,也给予了相应的处置,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。这场突如其来的意外事故,就这样慢慢过去了。
6改则县买菜
有几十个同志在矿区这里生活工作,平均每隔10天左右,我们就要到160多公里外的改则县去买一次蔬菜、肉、蛋等等,因此那一辆8座北京吉普车,几乎就成为了专用的买菜车了。由于这里是藏北无人区,几乎很难与外界联系,因此,有需要外出打电话的同事,就可以趁着买菜的机会,有随车进一趟县城的福利了。外出一趟时,除了司机,可以有3名同志随车而行。矿上规定,每名职工一年可以有一次机会外出打电话,人多车小,大家也都能理解并遵照执行。在矿上呆久了,能有外出的机会,和家里人问候一下,互通一下消息,大家伙还是挺珍惜的。买菜的日子到了,吃过早饭,7点多钟,天几乎没怎么亮,(有时差的关系)就要出发了,因为几乎都是土路,车速很难超过30迈。来回在路上就要跑8、9个小时,再加上到县城后,还要打电话、买菜、吃午餐,每次回到矿区,基本都是晚上8、9点了。去的时候,车内空间还轻松一些,随便坐,回来的时候就惨多了。因为车厢里装满了成筐的萝卜,洋葱,白菜,土豆,肉,蛋,空间非常狭小,副驾驶座上,最多坐2个人,另外一个人就只能挤在菜筐的缝隙里了。很多时候连车的后屁股门都没法关上,只能用一根绳子把后门简单的栓一下,只要菜筐不被墩下来,就阿弥陀佛了。甚至于有几次还需要坐在菜筐边的人,在后门栓上绳子后,另外从前面再拉一根绳子绑在后门把手上,不停的拉一拉,以确保后门没有被蹾开,才勉勉强强把菜拉回来。有好几次,在路上别的车辆上的司机,看到我们买菜车,后门忽闪忽闪的,好心提醒我们,后门开了,我们的买菜司机只有自嘲一下,谢谢了,没事,我们都知道,有两条绳子拴着呢。尽管这样破,这辆老爷车,还是真出了力了。在一次买菜回来的途中,由于天黑风高路滑,买菜车出了一次事故,一下翻倒了,车里几个人,都受了外伤,菜也都洒了出来。4位同志硬是把菜全部卸下来,把车搬转过来,又装上车,居然车没事,一打火就着,吱吱扭扭的平安到到家了。
7几个矿老板
附近的邻居有几个矿老板,人有老有少,脾气秉性也各不相同。和我们经常发生摩擦的是一个60多岁的姓韩的老板,大家都叫他韩胡子,人老心不老,一把山羊胡都快白完了,还和开商店的一个40岁的女老板,叫做大金牙的,不清不楚,明铺暗盖的,附近挖矿的人,都知道他们的事情。因为和我们的矿搭界,双方的人员免不了互相有所接触,喝酒打架的事,也就时有发生。因为取水的问题,边界越界采矿的问题,两方面经常发生矛盾,打群架的时候也难以避免了。冲突最严重的一次,发生在7月中旬的一天。我们的职工在上下班的途中,无意中发现在边界矿坑的下面,很隐秘的地方,有两辆小80推土机在交替接力作业,挖我们矿底的富矿,很明显是韩胡子的人,在越界采矿。我们矿上领导几个人过去和他们交涉,对方蛮横不讲理,双方互不退让,先是口角起来,后来还把我们的人围攻起来,在推推搡搡的过程中,场面一度失控。我们的职工闻讯后,也都纷纷放下手中的活,向着矿界出事点跑去。人越聚越多,双方对峙的人,超过了100多人,形势变得更严峻了。对方的人手里拿着铁锨,木棒,皮带轮,大大小小的鹅卵石,不断向我们的人袭击过来,人群中受伤的多了起来。因为事出突然,我们的职工没有顺手的家伙事,反击的力度明显不足,在这次混战交锋中,我们吃了大亏,有许多人身上挂了彩。我们退出了战斗,他们也停止了攻击,双方的人员都退回了自己的生活区。然而,事情并没有结束,我们当天就向县矿管局报了警。矿管局局长是个藏族人,为人比较正直,处事比较公道。接警后,当天下午就来到矿区调查情况。我们这一方积极配合,受伤的人员被拍照取证,边界上他们一方越界采矿的80推土机,还有推土机采矿碾压成的矿道以及溜槽,均被取证,形成了他方完整的违法采矿的证据链。当局长一行人到韩胡子那里调查情况时,这个缺乏法治观念的人,相信的是人多势力大,谁拳头硬,谁就有理。在理亏词穷的情况下,拒不认错,还想逞一逞山大王的威风,招呼了几个愣头青,一顿大棒子把矿管局的人给打跑了。局长的头上也被开了瓢,挂了彩,开车一溜烟回到了尼玛县。好戏这才刚刚开幕了…….
几天后,载有200多名武警的车队开到了矿区。整条沟都被戒严了,没有人能跑的出去。所有参与打群架的人,都被控制起来,接受盘问调查,作笔录,一切看起来都特别正规。然而我们心中有数,理不在他们那一方。据说,武警从韩胡子那里搜出来了2把步枪,和几十发子弹,并且他们没有办理持枪证,这事据说可大了。打局长的人始终没有被抓到,可能早就逃匿了吧。但有人听见,一连几天晚上,伴着刺骨的冷风,从山谷里传来皮带抽打物体的啪啪声和一阵阵的哀叫声,好像受伤的绵羊在自我疗伤时发出的那样,听声音真的好惨哪。
半个月后,边界纠纷终于结束了。被破坏的矿界又被重新标记出来,双方均被罚了款,韩胡子一方向我们赔礼道歉,双方又归于和平了。据说,韩胡子来道歉那天,是被人用担架抬过来的,一直没有下地,说了几句客气话,自嘲道,老寒腿的毛病又发作了,老了,不中用了。
往日不可一世的架势,也一扫而光了,他终于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。
后来,听别的矿老板说,打架前几天,韩胡子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,并答应来帮忙打架的人,一人来一次100块,10个人发一只羊。偷矿的话,肯定会有打群架的时候,他们提前都准备了工具,还私下买了2把步枪,100发子弹,以防不测。幸好事态没有变得不可收拾,终于平静了下来。
8村长一家人
矿区是在一条沟里,占地面积并不大。其他地方都是牧区。附近有几户牧民人家,都是藏民,以放羊、放牦牛为生活。村长家的儿子也多,姑娘也多,牦牛和羊也最多。全家十几口人,有200多头牦牛,2000多只羊,在当地是首屈一指的大户。村长为人非常和气,在这里有很高的威望,也非常乐于帮助人。我们也经常到他那里走动走动,喝点酥油茶,吃点糌粑,吃点手抓肉,吃点他们自制的酸奶,还真是挺有风味的。有时,也送给他们一些方便面,火腿肠,他们也挺喜欢煮着吃的。牧区藏族的女同胞,平时挺辛苦的。天一亮,就要赶着羊群、牛群去放牧,到天黑才回家。白天就随身带着一块酥油和炒熟的青稞面,饿的时候,对付一下。放牧回来,把羊圈起来后,还要挤羊奶、挤牛奶,晚上还要看护羊圈。劳作一天,真是太不轻松了。而男人们,则相对清闲的多,除了宰羊的力气活,要男子汉大显身手一番,平时有的是时间骑着摩托车到处瞎逛,追姑娘,要么就几个人聚在一起喝酒,这喝酒就像长流水一样,从早到晚,能一直喝下去,却不见人醉,真佩服他们个个都难得的好酒量。
村长家里每年都会给我们送2只羊来,慰问犒劳我们。有时在我们这里吃个饭,给摩托车加点汽油,有时身体不好时,来我们医疗点打打针,拿一点药调理调理。大家几年相处下来,就像一家人一样,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。
9溜槽,民工与金子
矿上正常运转后,每天都要上溜槽出金子。因为这是一个力气活,没劲的话,还真干不下来,因此有几个青海民工,一直跟随我们干活。我们收金小组一共3个人,负责溜槽出金,烘干,吹金并登记保存等一系列工作,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出槽时防止金子被偷,看着民工干活。面对金子的直接诱惑,没有严厉的管制措施,是不行的。出槽时,和民工斗智斗勇的工作,一刻也不能放松。有个叫大牙的民工,平时干活不惜力气,活也做得干净漂亮,大家都比较喜欢,但是有个毛病,手脚上不干净,经常会搞一些小动作,小偷小摸的情况,时有发生。被我们抓到真凭实据,严厉的教训了几次后,这才有所收敛,老老实实的做工了。他们不明白的是,为什么一搞点小动作,都会立刻被发现,被点名。其实原因很简单,站在溜槽的高处,监视下面干活的人,就像老师站在讲台上,监考学生考试一样。正常干活的人和心里有鬼的人,在动作、神色、形态和步伐上,很明显有所差异,眼神飘忽不定。为了掩饰脚底下踩住的金子,脚底板不敢抬腿走路,呲着地走路,看着就别扭的很;或手指缝里夹有金子,手上动作僵硬变形不协调,却又故作镇定,眼望远方,叹一下气,顺势把手往裤子口袋里插一下,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谁有问题 。被警告处置了几次后 ,这些人变得老实多了。
10 矿区逸闻趣事一二三
10.1饮水问题
矿区几十号人的饮用水卫生安全,始终是一个大问题。在没有挖井之前,我们一直都是到挖矿后形成的采坑里取水。由于采坑里的水,是死水,不流动,容易发臭。从山坡上冲下来的动物粪便,也极易污染水源,造成大家经常腹泻。因此,矿上决定,在合适的生活区附近,挖一口井,解决大家的安全用水问题。在选好位置后,挖掘机出动了,只用了一个多小时,就挖出了一个二十米多深的深井,出水量也相当的大。我们把十几个焊接连起来的汽油桶,桶壁上凿出许多渗水孔,埋入井坑里,回填了土石后,把一个抽水泵下到新井里,经过一昼夜反复多次的抽水、排水,一口安全、干净的水井,终于成功了。我们的用水问题,被彻底解决了。在食堂门口,我们用铁皮焊成了一个大水箱,直接把水抽到水箱里,大家用水可方便了。附近的牧民和背水姑娘,也经常到我们这里来取水。他们也认可这里的井水,干净,好喝。
10.2中秋慰问与聚餐
中秋节的聚餐和收到家属邮寄的慰问品那一天,是大家伙最高兴的一天。食堂里早就准备了过节的食物。瓜果李桃,不厌其多,只管洗干净后,一盘一盘的被端出来;各种美食,也在挑动着大家的味蕾,卤猪蹄,焖羊肉,红焖肘子,炸丸子,以及其他各种凉菜,啤酒、白酒一块上,一句话,过节了,放开肚皮,尽管造。在这里辛苦了大半年,肚子里的油水早就被消耗光了。趁着过节放假一天的机会,大家尽兴地欢聚一次,平常开车不能喝酒,今天是个例外。能喝的,把白酒一杯一杯的端起来,三三五五的划起拳来,热闹的场面立刻就沸腾了;不能喝白的,有啤酒和饮料,随意地来,开怀痛饮,一切只要高兴就好。这一夜,差不多每个帐篷里,都有喝倒的人,连空气里都飘散着醉人的酒香,好多人在梦里已经回到了家乡……
10.3发电机与回民餐馆的那些事
吃过大锅饭的人都有体会,大锅菜缺油水,味道差,都不喜欢吃,尤其是在藏北这里。每天工作量比较大,大家体力消耗也多,大锅饭里油水不多,吃过饭没多久,很快就又饿了。不到开饭点,饭量大的人,就有挨饿的时候了。因此矿区边上有回民开餐馆的,生意就不错,在那里,饭菜的价格不是一般的贵,一般人还真就吃不起。餐馆用的是矿上的电,每到晚上张灯上客的时候,就更离不开电了。有几个年轻人就和发电机房的人商量,给餐馆里的线路动点小手术,隔几天晚上,就给餐馆的线路跳跳闸,找点毛病。很快餐馆老板就火烧火燎的跑过来,询问啥情况,电一会也不敢耽搁,没电啥事情都耽搁了。年轻人们说,可能是线路出问题了,有空的时候去排查一下,发现问题,很快就去修理,不会耽误太久的。只是晚上没吃饱,没力气干活。餐馆老板一听就明白了,忙说,好办,好办,转身回到店里,不一会手里惦着几兜好酒热菜,回来后一个劲的说拜年话,年轻人们相互一笑,放心吧,电马上就到位。打那以后,这几个小年轻人就隔三差五有改善伙食的口福了,一直到收队结束,这个秘密才被大家发现。
11留守人员与大篷车—收队神器
到10月底的时候,藏北的天气已经很冷了。结冰了,无水可用,今年淘金的工作告一段落。大部分人员要收队回家,因为机器、车辆要留在矿区,这就需要留下一部分人员,看护矿区的机器、设备。经矿上领导研究决定,冬季留守人员太少了不行,多了也不合适,留下四个人作伴,寂寞难耐的时候,还可以打个牌,消磨一下时间,度过漫长的冬季。名单公布以后,大家就忙活开了。机器、设备、发电机、小溜槽、各种管线都被拉回生活区,封存起来。老8座北京吉普又特意跑了一趟改则县,为留守人员购买过冬的物资和蔬菜,肉,蛋等等。收队回家的日子,在经过几天的忙碌收拾后,终于到来了。由于人员多,出矿区的车辆少,大部分人员要乘坐大篷车,才能坐得下,离开矿区。尽管这样,回家的兴奋,还是令人激动不已的。在归程的车辆即将启动时,我看到留守人员脸上的表情是复杂的,眼眶已经发红,眼泪在不停的打转,也有的人,悄悄的擦去眼角的泪水,脸上勉强带着微笑,和大家诉说着告别的话。谁都知道,冬天这几个月,日子不好熬,整个矿区周围几乎没有人烟了,附近的牧民也都离开了,转移到更远的冬季牧场了。接下来这几个月,这里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不适合人类生活的无人区了。车辆离开矿区很远了,回望生活工作了大半年的藏北矿区,心潮澎湃,在生活区附近的小山包上,还能隐约看到几位留守人员的身影,在不停的向着车队招手,直到距离太远,他们的影子才渐渐消失了。
白天坐在大篷车里,有太阳的话,还不太冷,只是荡起来的灰尘把人呛得不行,每个人都像土地老一样,灰头土脑的。到了夜里,零下10几度,尽管盖着2床棉被,大家挤在一起取暖,浑身还是感觉不到一点温度,像在冰窖里坐着一样,手脚都被冻得麻木了,以至于到茶馆里吃饭的时候,有的人被搀扶下了车,却抬不起脚,连路都走不了了。
经过2天2夜,一路的奔波,我们终于在经过风餐露宿之后,顺利的到达了那曲办事处,今年的野外工作也基本顺利完成了。回首往事,一切都历历在目,经过的风雨,吃过的苦,都被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,成为了我们最不能被磨灭的一段难忘的回忆。
藏北,藏北,我们会一直记得你,这里有我们奋斗过的青春,有我们挥洒过的汗水。每当人们提起西藏的时候,藏北那一段工作经历,就会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,时光如梭,岁月如歌,能和西藏有过一段特别的邂逅经历,使我的人生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了。